在靖远,领略战友情,感受饱含枸杞香甜的爱

2023-04-11 10:45:01

木箱包装 http://aa.muxiangbaozhuang.com.cn

西北拜望战友,离开白银回川时,老战友张全斌送我两包靖远枸杞。饱含战友浓浓深情的念想,时时在思绪中萦绕……

靖远枸杞情愫贾洪国

“杞树珊瑚果,兰山翡翠峰”!这是明代诗人萧如薰,在《秋经》中深刻描述枸杞田园的诗句。

秋风荡过陇中靖远的枸杞园,那红霞碧波连接天边,异常美丽。

在靖远拜望战友回川时,老战友张全斌开车送我们夫妇到白银火车西站,依依惜别之情难以言表,真有“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我们依依话别之际,他从车上拿来两包“靖远枸杞”塞进我的包里,叫我回到家,拿来与红枣一起泡茶喝,说冬天常喝,可以暖胃。

战友心有所念,关爱如潮,令离别的老泪势不可挡。当心事成为了执念时,便是一辈子的永恒,融进生命里的东西,永远都是那么的唯美!

靖远枸杞与宁夏枸杞同为地理标识地域带生长,含有多种维生素、十八种氨基酸、三十二种微量元素、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等成分。它的果实以干品入药,以粒大、肉厚、色鲜、味甘、籽少、药用价值高而驰名中外。药书《本草汇言》记载:“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也。”

据《本草纲目》和一些古籍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它的叶、花、果、根均可入药,是名贵的中药材。长期食用具有润肺,清肝,滋肾,益气,明目,祛风,生精,助阳,补虚痨、强筋骨等功效,并且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许多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然而,最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枸杞顽强的品格,旺盛的生命,坚忍的耐力。那棵矮矮的,根枝虬曲的枸杞,枝蔓在春风中探出绿色嫩芽的枸杞叶,充满了不服输的野气,总是蓬勃向上,从不屈服,从不气馁,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在默默无闻中,枸杞努力花开。或许,它并不惹人注目。抑或,除了我,或许再也无人顾及。紫色小花,长长花蕊,凝结岁月芳华,点缀乡野的美丽。这份紫气的孤独,幽幽淡淡,如点点乡愁,让我在那些寂寞的时光里,感受了来自于它们生命深处的坚强。

而食用枸杞是自古便有的,宋朝的赵蕃曾在《食枸杞》中写道“谁道春风未发生,杞苗试摘已堪羹。”还有宋代陆游也在《玉笈斋书事》中书写“雪霁茆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由此可见古人便有用枸杞做羹的习惯。

靖远盛产枸杞,至今大规模栽培已经20多年了。这里种植的枸杞粒大色鲜、皮薄肉厚、味道甘甜、绿色安全,鲜果玲珑、干果深红,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以纯正的品质和经济价值走俏全国,远销世界,已成为遐迩闻名的绿色无公害“陇上名果”。

原本生长在荒山野岭,满身荆棘的植物,是人们极碍眼的一样东西。靖远战友曾记儿时,孩子们见到它,都心有余悸,生怕它那长满浑身的荆棘划破皮肤,留下一道道流着鲜血的口子,便会远而避之,给它一个不雅的名字――”狗刺”。

四季更替,无人问津,任凭风吹日晒,恣意生存并繁衍着。它独自发芽、开花、结果,以不亢不卑的精神维系着自己的生命。秋风萧瑟,它兀自挺立,苍老皴裂的枝丫上,仍高挑着一串串干瘪的果子,貌似营养不良的孩子,显露着黄里泛红的病态小脸。冬雪里,觅食的羊们,舔去了干果,啃掉了树皮,裸露出嶙峋的瘦骨,于凛冽的寒风中,惟有挂满茅草与布头的干枝在瑟瑟作响。

“人勤地不懒”。春节一过,天气回暖,一棵棵枸杞树,嫩枝竞相伸展,新绿清晰可见,肆意显露着勃勃生机。为了保证其有规律生长,人们会成天窝在林间,松土、施肥、抹芽、修剪着它们。

靖远种植枸杞的战友们也更加忙碌,将枸杞树一些逸出的旁枝剪去,所有的枸杞树枝就剪完了,看上去也轻松了许多。

枸杞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温度、光照、土壤等条件的要求不太严格。兴堡子川的土地,浇灌着黄河里的水,土地面积广,由于水量不足,经常在庄稼最需要水的时候,炎热的气温趋使农作物受旱,因早熟而减产。自从枸杞在这里安家落户,兴堡子川的人们的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枸杞树到四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抽丝发条长出叶子,叶儿很小呈椭圆状,两头带着小尖。这时,战嫂们会采摘枸杞的嫩头,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质嫩爽口,香飘十里,一箸入口,三生难忘。

枸杞虽为灌木,却也有着开花的心,它的花没有月季的鲜艳,也没有牡丹的硕大,它有的只是淡紫色的花朵,娇小而低调。它的花朵生长在叶腋间,花开裂变成五片。如果杞花集中开放时,仿佛许多的紫色小星星在绿叶间若隐若现,成为陪伴黄河东流的美丽风景。

在靖远,战友张全斌带我们到兴堡子川枸杞种植基地参观,坝坡下是成片的枸杞树。盛夏,树上结满了鲜红的枸杞果,村民叫它红榴榴,孩子们则戏称为“红耳坠”。

枸杞成熟,叶绿似海,果红如霞。一片片,一排排,绿茸茸,红彤彤,耀眼醉人。采撷一颗入口,舌尖唾津,唇齿生香。真想不到,这老态龙钟的树身,这弯弯曲曲的枝干,竟能结出如此珍贵的长寿果来。真的,情愈深则爱愈切。枸杞,越是在贫瘠的盐碱地,越是在缺水的沙土岗,生长越好。它,生命力极强,任意插个枝条就能存活,随处在道旁沟壑就能繁衍。这矮小瘦弱的身材,一年四季,从萌芽到抽条,从孕蕾到开花,从结子到成果,要经烈日煎熬,要与风雪斗寒,忍受剪枝的伤痛,忍耐虫鸟的咬啄,干枯了自己,奉献却是一粒丹红。

走到枸杞园的边上,清晨的枸杞叶在晨露的滋润下青翠欲滴,看到那一棵棵枝叶茂盛、婀娜多姿的枸杞树,仿佛像一把把五彩缤纷的花伞栽在枸杞园内。树枝上开着淡紫色的花儿,还带点儿黄,小小的,嫩嫩的,似乎一触即碎,一株株枸杞树是那样秀美,茁壮。随着气温的升高,一夜之间,满园的枸杞树都开花了,有的树上已经挂上了一粒粒青果。

枸杞从六月便开始边开花边结果,初结的枸杞果是绿色的,然后慢慢地成熟。成熟后的枸杞果有红色的,也有橙红色的,似樱桃若珊瑚。宋代周文璞在《金牛洞》中写有:“岗头春已半,枸杞如点血。”;宋代杨万里在《晴望》一诗中写有:“枸杞一丛浑落尽,只残红乳似樱桃。”

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简直是盛装出镜。

六到八月份是枸杞成熟的季节,这个季节走近靖远枸杞园,一朵朵紫色的花儿盛开着,一颗颗绿宝石自豪着,一粒粒熟透了的红枸杞,像多彩的珍珠挂满了树枝。枸杞是那样的饱满,那样的精神,水灵灵的果儿亮晶晶的。在绿叶的陪衬下,成熟的红枸杞,红彤彤的,鲜艳夺目,默默地汲取着大地的精华滋润着自己的身体,那娇嫩的样子似乎刚浸过水,红的亮的像晶莹剔透的红玛瑙。走进枸杞园,看着那些红彤彤的果实,你会情不自禁地摘一颗放进嘴里,透过薄薄的皮儿,那浓浓的甘甜,淡淡的清香,定会令你陶醉。这时也许你会想到怎么那干枯而瘦小的枸杞树却能结出这般殷红如珍珠般光亮而晶莹剔透的果实,这实在是大自然出人意料的杰作啊!

而这个时节,也是靖远战友和他的乡亲们最忙的时候。枸杞子好像在赶趟,说红就红了,一红马上就要摘,否则熟透了就落在地上烂掉,前面下的功夫就白瞎了。

采摘回家的枸杞,还要进行严格的处理,这样才能晾晒出高质量的枸杞干果。首先要用白酒搅拌,在院子里铺平专门的塑料薄膜,将枸杞鲜果从筐里倒出,将一定比例的白酒掺撒在一定比例的枸杞鲜果里,用手反复翻拌,然后再将塑料薄膜的四角折起,把翻拌好的枸杞闷在塑料薄膜里捂三到五分钟,这样可以保证不损失枸杞因挤压而丢失的营养成分,然后再把捂好的枸杞鲜果倒在专门的晾晒工具——果栈子(是一个长方形的框子,四个边子用高约十五到二十公分的木板订做,底子是用竹子编的凉席,要保证晾晒时底下良好的透气性),一般天气要好的话,四五天就晒干了,然后女人们就把这些晒干的枸杞归拢,用簸箕、风扇将枸杞干果彻底弄干净,再找一些人坐在院子里的阴凉处铺开枸杞干果来挑拣大小,分别归类,大、小颗粒各有各的的价格,挑拣完后用塑料袋装好、密封好防止空气进入(枸杞干果容易受潮,受潮就长毛生虫了,全都就白忙活了)。一茬一茬的枸杞就这样被拾掇得干干净净,或者自己拉到交易市场卖掉,或者有商贩上门收购,卖枸杞的收入也成了战友家一年收入的主要部分。

枸杞的吃法有很多种,⽐如,煲汤、炖鸡、炖鱼、⼲吃都很好。西北的冬天,各家各户都泡制枸杞酒,就是把上好的枸杞装进密封的坛⼦⾥,⽤⽩酒腌起来。数天后就可以⾷⽤了。刚⼀开封,酒坛⼦便⽴刻有股浓浓的枸杞⾹味迎⾯⽽来,熏得⼈都醉了。那些枸杞更是⼀个个醉红了脸,⽐在树上的枸杞更丰盈饱满,不仅⽢甜,还有浓郁的酒⾹味。每逢春节,家⾥来客⼈,主⼈便会热情地捧出⼀⼤碗枸杞酒,以⽰盛情。

在靖远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月冬藏三月春,头茬枸杞六月红”。也就是说,枸杞树经历三个月的冬歇,三个月的春生,到六月中上旬,第一茬新鲜的枸杞果便红了。冬歇,人们不用去刻意关照它;到了阳春三月,经历了一段休眠的枸杞枝条,慢慢开始活泛了起来,从芽眼里挺起一个个小斑豆,越来越大,渐渐顶破树皮,冒出嫩黄的小芽,裸露在阳光里,尽情呼吸着大自然新鲜的空气,逐渐变绿长大。

我相信,它们一定会知道我内心的那些情感,就如我相信日子逝去时间会知道,云飘过天空会知道,冷暖过去季节会知道一样。因为,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深秋的降霜,枸杞子愈显得红艳了,而枸杞树也在朔风中又呈现出干枯弱小的情状来。

人生,真味是淡,至人是常,无事牵系,东游西荡,日食三餐,夜眠一床,世事笑中过,风月任招呼,这就祛除了形器之累,就获得了超然物外的陶醉感与轻松感,就如枸杞的诗性、宽松、淡泊的心境和生长的随和。

世间情之多唯爱最美,那是一种与灵魂共舞的情愫,当心里住进一个人或一种物的时候,无论别人如何不看好,都是自己的最爱!

这,就是战友的情和饱含枸杞香甜的爱!

(本文插图均由蒋国琼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一花一世界》、《人生足迹》、《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初稿创作。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的漫漫尘埃。

作者:贾洪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包头生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