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位下降,鱼儿搁浅后鸟儿狂吃鱼,80万只冬候鸟该咋办?

2023-01-09 11:19:49

受连日高温,以及降水偏少的影响,长江流域出现了旱情,中央气象台已经发布干旱预警,其中以长江流域最为严重。

监测图

此次干旱事件中,鄱阳湖也受到了影响,提前进入低枯水期,刷新最早进入低枯水期纪录,原先应该是碧波荡漾的湖面现如今成为了青青草原,鄱阳湖南昌进贤段水域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大地之树”自然景观。

资料图

鄱阳湖水位降低也在影响着两岸的居民,尤其是农业。

同时也对当地的野生动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鄱阳湖也被称为“珍禽王国”以及“候鸟天堂”,夏季时是夏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大白鹭,小白鹭,牛背鹭,苍鹭以及黑水鸡等90多种鸟类,超30万只夏候鸟会在这里觅食,栖息,并繁衍后代。

资料图

冬季时的鄱阳湖又是冬候鸟的重要越冬地,环鄱阳湖及五河流域越冬水鸟数量超80万只,是世界上水鸟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资料图

现如今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对于夏候鸟来说是难得一遇的好时机,因为水位的下降导致湖水变浅,水鸟们喜欢在浅水区内觅食嬉戏。

同时枯水期又会让鱼虾螺蚌等生存空间缩小,种群密度提升,鸟儿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捕获比往年更多的食物。

资料图

更重要的是,鄱阳湖湖底并不是平整的土地,有一些地方存在着深坑。尽管鱼儿们会随着水位的退去,退到湖水中,但是有些被困深坑的鱼儿与湖水隔绝,这些小深坑普遍都不深,高温蒸发导致水位下降,即便没有鸟儿取食,这些鱼儿也活不成,甚至会在极端高温下被晒成“小鱼干”,人们已经在鄱阳湖原来的湖区内发现了多处小鱼干。

资料图

现如今的鄱阳湖湿地内,成千上万只鹭鸟集中在浅水区内觅食,对于夏候鸟来说,此时水位下降有利于它们的觅食,可这对生态环境而言并非好事。

鄱阳湖鸟儿们

鄱阳湖是一座碟形湖,也就是“湖中有湖”,这样做的好处是汛期时水位上涨,碟形湖可以储存更多的水,有利于防汛;旱季时水位下降,碟形湖可以储存一部分水,缓解干旱,具有调节洪水和干旱的功能。

资料图

鄱阳湖还是一个有着明显汛期和枯水期的湖泊,之所以能够成为冬候鸟的越冬栖息地,主要就是因为它在枯水期时水位会下降。

枯水期时鄱阳湖水位下降,同时因为碟形湖的存在,水位下降速度并不快,而是慢慢下降,在此过程中鸟儿们就可以捕获水中的鱼虾螺蚌;还会让滩涂上的植被渐次发芽,生长,植物的嫩芽又会为大雁们提供食物,地下块茎又会为白鹤等提供食物。

资料图

植被的生长会为昆虫提供充足的食物,有利于昆虫繁殖,这些昆虫也会成为鸟儿们的食物来源;植物种子又可以为麻雀等以植物种子为食的鸟儿提供能量来源。可以说,鄱阳湖枯水期时水位降低对于鸟儿来说并不是坏事,反而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能量,方便不同食性的鸟儿取食。

再加上鄱阳湖冬季也不会出现冰冻,食物不会被冰层封冻,是许多鸟儿的越冬场所。

也就是说,鄱阳湖之所以会成为冬候鸟的天堂,和枯水期的低水位有关。事实还不止如此,还和枯水期的时间息息相关,

如果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湖水渐次下降的过程中,植被就会发芽,生长。等到冬候鸟到来时,植被已经变老,纤维化变多,无法满足冬候鸟的需求了。比如:大雁吃的是嫩叶和嫩芽,而现如今鄱阳湖的植物已经开始生长,等到了大雁来临时,这些植物就变得不适合大雁采食了。

资料图

其次,旱季提前到来,还会导致原先的湿地、滩涂完全干涸,甚至干裂变硬,这样的土地根本无法为候鸟提供食物。

资料图

枯水期提前到来,更有利于夏候鸟们觅食,夏候鸟们吃了太多的鱼之后,将会导致冬候鸟们的鱼虾螺蚌等食物减少,或面临饥饿危机。

当鄱阳湖的食物不足以支撑鸟儿们的觅食需求时,一部分鸟儿将会迁徙到其他地方,另外寻找越冬场所;还有一些鸟儿将会因为饥饿而活不过这个冬季;也有的鸟儿会吃鱼塘里的食物,给附近的养殖户带来损失。

还有,当地也会为受干旱影响的鸟儿人工补饲,2019年鄱阳湖湿地公园管委会,通过政府采购了三万多斤的玉米、小鱼、小虾等,每天采取人工投食的方式,为栖息在这里的几十万只越冬候鸟撒食。

资料图

鄱阳湖水位下降,除了会影响鸟儿之外,也会影响到长江江豚,鄱阳湖水域内大约有700头长江江豚,长江江豚体型较大,水位下降过程中有可能会搁浅,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安排巡护,加强预防以及救助。

资料图

总的来说,此次鄱阳湖汛期反枯,对当地生态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单一年份的干旱并不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只是要预防未来极端天气再次出现。

延伸阅读:

洞庭湖汛期反枯,湖区变草原!旱灾后洞庭湖为啥一定要警惕鼠患?

今年天气实在是太反常了,原本6-10月是长江汛期,全年80%的降水都集中在这一时期出现,尤其是7-8月更是长江的主汛期,往年长江流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防汛,可今年变成了抗旱。

今年长江流域降水稀少,7月至今的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比往年同期偏少4.5成,大部分地区高温日数超过20天,中下游地区超过30天;部分地区少雨日超过20日,湖南局部地区连续少雨日超过40天。

资料图

可另一方面,今年长江流域又出现反常高温,局部地区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45℃,受高温影响,江河湖泊蒸发量大,以至于长江流域多条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洞庭湖面积缩小,从卫星云图上来看,洞庭湖甚至瘦成了闪电。

资料图

洞庭湖水面缩小,导致原本应该是湖区的地方成为了“草原”。

资料图

洞庭湖水位的改变,也影响着当地的动植物们,此次湖区变草原,就为一种小动物提供了便利,它就是老鼠。

洞庭湖湖区内生活着一种老鼠:东方田鼠(除了东方田鼠外还有其他的老鼠),相比于一般老鼠而言,它的尾巴比较短,一般的老鼠尾巴和体长差不多,但是东方田鼠的尾巴短于身体的1/2,它们体型肥硕,通常情况下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洞庭湖区就是它们主要的栖息地之一。

东方田鼠喜欢生活在地势低洼,土质松软,草茂盛的环境,其中湖滩草地就是它们最佳的栖息地,在这里它们以湖滩里的芦苇,苔草等为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吃其他的植被,研究人员发现,东方田鼠取食既有选择性,也有机动性,也就是见什么吃什么。

洞庭湖水位下降,导致湖区变草原,对于东方田鼠来说是好事,简直是为它们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便利性。

东方田鼠繁殖能力非常强,1年可以繁殖2-4窝,每窝4-11个幼崽,幼崽出生2个月后即可性成熟,投入到生产大军之中。1对东方田鼠每年可繁殖出100-200只后代。

因为繁殖速度非常快,所以只要给东方田鼠一些时间,它们的种群就可以以指数级速度增长,最终爆发。洞庭湖区就会成为老鼠的乐园。

资料图

此时的老鼠还没有呈现出破坏性的一面,毕竟它们吃的都是洞庭湖区内的草,真正的危害在于当旱季结束,汛期到来时,此时洞庭湖就可能会爆发鼠患。

这里多说一下,如果汛期到来时,洞庭湖水位突然上涨,一般也不会发生鼠患,因为很多老鼠来不及逃走就被洪水淹没,无法作乱。

鼠患的形成大多是前一年出现了干旱,使得洞庭湖湖区变草原,留给东方田鼠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活动空间,以至于幼崽成活率提升,种群爆发式增长;而等到来年时,湖水上涨,但是上涨速度慢,此时东方田鼠就会被洪水驱赶着跑到湖区外侧,密度提升,数量又多。

此时老鼠们的生存空间缩小,老鼠忍饥挨饿,饥饿的老鼠们就可能会突破洞庭湖区,跳过堤坝,来到人类生活区域,破坏农田,肆意啃食。

资料图

2007年洞庭湖连续干旱9个月,给东方田鼠充足的活动空间和繁殖时间,汛期水位上涨的速度又比较缓慢,虽然淹没了东方田鼠的家园,但也留给了东方田鼠充足的迁徙时间,导致洞庭湖鼠患严重。

鼠患最严重的地方,当地沿着洞庭湖大堤修建了一道防鼠子堤,还在堤下挖了30-60厘米的防鼠沟,结果老鼠太多,老鼠很快填满了防鼠沟,仍旧有大量的老鼠突破重围,危害农田和建筑物。在当时,大通湖区的居民每天捕杀的老鼠都在10吨左右,可以说灾情非常严重。

2007年的洞庭湖鼠患也为此次洞庭湖干旱敲响警钟,此次干旱必定也会为老鼠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如果干旱一直持续到明年,而且来年汛期水位慢慢上升,洞庭湖鼠患或卷土重来。

如何预防鼠患?

既然洞庭湖水位下降,为老鼠繁殖提供了便利,那有什么办法预防鼠患的发生呢?

一方面是要保护好老鼠的天敌,老鼠的天敌其实有很多,比如:王锦蛇,水律蛇,黑眉锦蛇等蛇类,也有猫头鹰,隼类等猛禽,还有猫,貂,黄鼬等小型猛兽。

资料图

只是老鼠的天敌繁殖速度并不如老鼠那么快,当老鼠突然爆发后,天敌往往来不及消灭,新一批的老鼠又开始参与繁殖了。

另一方面是提前做好预防,洞庭湖的居民们往往会在老鼠还未爆发时,提前修筑防鼠墙,安装电子灭鼠器。

还有,目前市面上的烈性老鼠药已经被禁售,比如:鼠毒强,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烈性灭鼠药在老鼠体内有残留,老鼠吃了老鼠药后虽然会很快死亡,但是以老鼠为食的猫、狗、猛禽等也会因为吃了含有剧毒的老鼠而死,2007年,为了对付老鼠,滨湖村投放了大量的烈性毒药,导致村里1000多只猫所剩无几。

目前采取的老鼠药是对生态影响较小的慢性毒药,老鼠吃完后不会立即死亡,3-5天后才会生效,死亡的老鼠遗骸即便被天敌取食也不会造成二次中毒。

除此之外,如果可以的话,能够让洞庭湖湖水一夜之间上涨,是最好的灭鼠方法,这样老鼠来不及逃走,大量老鼠葬身湖泊,成为鱼儿的食物,也避免了鼠患的发生。

不管怎么说,洞庭湖提前进入旱季,对当地生态影响非常大,除了预防干旱带来的各种损失之外,也要警惕老鼠,避免鼠患的发生。


福可维 https://www.linchuangsy.com/Pharmacy/Show/60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包头生活网版权所有